Digu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2017_1214 萬大卡社警備道‧Inago警官駐在所

blog_0019

↑萬大卡社警備道舊路上俯瞰松林部落(昔稱Inago 伊那閣 イナゴ),橋的對面台地上是舊Inago駐在所所在地(姑且稱為二代),部落稱Alan Barau(拔饒)。

blog_0055

↑二代Inago駐在所(イナゴ),還留有門口的水泥柱,也有階梯

blog_0110

↑猜測是學校的升旗台,能發現運氣很好,因為本來要下山了...只是轉念往旁邊一繞赫然發現這遺址。

blog_0013

↑萬大卡社警備道舊路上俯瞰松林部落&對面的關頭山、高峰山

blog_0017

↑疑似一代Inago駐在所位置,目前已經開墾並有電塔通過,沒有找到確切證據,部落稱Geicin(給勁)

,位於背陽向西處,意思是"很冷的地方"。

blog_0021

↑風光明媚

blog_0063

↑二代Inago駐在所,門口的水泥柱有漂亮的紋路

blog_0072

↑壯觀的石牆

blog_0086

↑壯觀的斜坡石牆

blog_0117

↑猜測是學校的升旗台


人員:Baki、秉智&我

  會知道Inago駐在所是因為秉智提起的,他說想要來找,所以我們約一約就三人成行了,出發前我對這一無所知,甚至沒有google過資料,我們也僅是業餘愛好者,所以我大概就是地圖看看就開始瞎猜位置了,結果找到後(或是沒找到)往往會產生更多疑問以及不解,這個駐在所原本沒打算這麼早寫,不過剛好今天突然發現一篇文章:松林部落簡史   文/啟明‧拉瓦,解答了一些疑問,也驗證某篇講述霧社事件的書裡隱約提到的Inago駐在所換過位置,因為閱讀與找尋日文資料的能力有限(其實是沒有能力),所以僅能用手上的資料來說明,隨後日後有更多資料出現,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

  下面這張地圖可以看出イナゴ社,不過是要在南方X那邊找還是北邊八個黑色方格找,秉智說應該是南方X那邊,我想也有道理,因為黑色的實線是萬大卡社警備道路(霧社、卡社警備道),駐在所裡當是在警備道路上吧?所以我們就想辦法去X那邊找。

陸測2萬5地圖

  出發前秉智已經探過入口,所以我們從親豐產業道路旁的岔路而上,也是一條產道,猜測是保線道路入口,等到我們接到水平產業道路時,有點懷疑是不是就是警備道路?覺得可能性很大,因為我們往南跟了一段路到溪邊的路前都還很明顯,過溪後略為不明顯,還是有路底,應該是可以走到曲冰遺址附近,礙於時間因素,我們折返往預定目標前進。後來,產道有路段崩毀,我們也在此遇到一位長者,經詢問後告知以前親豐產業道路未開通前,就是走這條路去萬大的,所以這條路應該就是警備道改建而來沒錯的。(以前救國團盛行的曲冰拓荒隊、武界曲冰健行路線應該就是有走這條路吧?周遭有兩位朋友以前有參加過,但都不是很肯定,武界到曲冰間的吊橋他們比較有印象)

魯地圖

  1956年台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還有沒親豐產業道路,但是有這條警備道,也有標示出松林村(Inago)

1956_台灣五萬分之一

  往曲冰遺址的路還很明顯,過溪溝後上有隱約路底,應該有機會走到曲冰遺址

  往萬大方向的路況也是很好,只是中段有崩塌,機車過不了,人可以過去,沿途有展望點可看現今的松林部落

  一路來到陸測地圖的X點,發現...現地已經是一大片開墾地還有電塔在這,看來希望不大,但秉智說應該有東西才對,所以我們還是到處亂找,甚至沿著稜線爬了一段路都找沒有,突然秉智說網路有資料不可能找不到呀...上網一google才知道原來安C團長有拍過照片還有座標...哇咧~~~如果出發前就有做功課,我們應該就會直奔陸測地圖八個黑色方格處去找了,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也無所謂,我自己倒是很高興可以多走這一段警備道,如果一開始就很順利找到Inago駐在所,可能也沒這麼多故事(屁話)可以寫了。

  離開這疑似一代Inago駐在所遺址的地方,我們繼續朝北走,打算伺機直接切下去現今的松林部落,為什麼猜測可以這樣切呢?一切還是地圖害的,回頭再看陸測地圖,イナゴ社四個字右邊有虛線,我們猜這是連絡道...所以應該有路可以切下去,最後也如願切下去,只是是自己亂走的,實際上是沒有路的喔!

  來到松林部落,我們吃個午餐,還麻煩老闆騎機車載秉智回去把停在遠方的車子開過來,順便跟當地人打探訊息,也再次確認Inago駐在所再對面山坡處,不過小吃部的人們並不知道所謂一代Inago駐在所(Geicin 給勁)的事情,我們還問了部落內老人家,結果但問到的剛好是別的部落嫁過來的,所以對這些也不了解@@,剛好又遇到村長開車經過,不過一問之下還是只知道二代Inago駐在所,也罷~~就往二代Inago駐在所出發吧~

  找尋的過程很順利,一下就找到駐在所位置了!遺址保留的還算完整,不過有部分應該備產業道路破壞掉一些了,因為駐在所的北邊有產業道路蜿蜒而上,看的出來有被破壞到。P.S:下面照片中的玻璃瓶寫著白雪牌,應該不是日本時代的~

  拍完這邊後,原本我們要離開,但是我不知到哪根筋不對,離去時發現旁邊怎麼好似還有路跡?好奇心驅使之下,跟著走了一段,無意發現居然有個基座,我們猜測應該是學校的升旗台吧?三個人興奮的努力把這清理乾淨!稍微可惜的是因為植物(好像是龍舌蘭之類的植物...其實駐在所外圍也長滿這些植物,龍舌蘭應該是當年日本時代種的吧?)的滋長,整個升旗台有些破損了!>__<

  拍完整理過後的升旗台我們便下山離去,車子開到曲冰部落,順便去找了村長詢問干卓萬駐在所的事情,得知干卓萬駐在所是毀了,現在也沒人會過去那邊,另外,村長說小時候曾經在神社玩耍,貌似神社附近有種植橄欖樹。在曲冰部落看著對面的干卓萬駐在所...只覺得好可惜,當年我還有走到一小段,只是當年對這些尚無興趣...過寶山而空手回啊!

  Inago駐在所的故事並沒有在探訪後結束,反而有了更多的牽絆,偶爾總會發現些新資料,期待未來還能繼續補充下去...不過如果每一個駐在所都這樣寫,應該會搞死自己吧?XD

  Inago駐在所的營建紀錄,這便是最近找到林一宏老師的資料,感覺這須知簿好厲害,這博士論文也好厲害...要爬疏這麼多資料...真是佩服!

Inago駐在所的營建紀錄

  下面擷取松林部落簡史   文/啟明‧拉瓦這篇的文章

從玻蘭(Polan)到松林(Inago)

   一九三0年玻拉瑤社頭的頭目Walis‧Nawi(瓦歷斯‧拿維)遷至Baolon(廬山)所率領一百多人幾乎是玻拉遙的八、九成。而其他的少部分人,則遷至玻蘭。

   剛遷來時,並非就是在現今所居住的台地上,而是現址東方稍高的Geicin(給勁)。剛來時只有九戶十五人。在此住不到半年,因霧社事件爆發(十月),部分族人被徵召前往霧社作戰,其他人也暫時回到索多、布希希卡、廬山等社居住,直到事件暫告落幕後(1931),他們才陸續回到給勁。

   回到給勁後,此時有些人更跑至濁水溪之對岸海拔一0六0公尺Alan Barau (拔饒)處開墾土地,並在那兒定居下來,慢慢地再開發部落下方Denagan(德那干)為田地。然後又開發內地的Sagus與Gahau、南邊的Me’gagu、Venai、Yayun等地。由於部落規模漸大,族人又散居於各處,於是日人命令族人集中至拔饒,又將給勁的駐在所遷過來,同時興建教育所、衛生所、駐在所、及宿舍等公共設施,並將此部落稱之為Inago(伊那閣)。

   族人在部落下方德那干開闢水田,種植有地瓜、小米、水稻等作物,日據時代末期,部落已發展成五十多戶、二百多人的聚落規模了。松林人在伊那閣住了近十五年,直到台灣光復(1945)。

   光復前,伊那閣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瘧疾侵襲。許多族人得病而致命,造成相當的恐慌,因此有十四戶七十多人又遷返靜觀、廬山,人口大量減少。此時,留在部落的族人便思欲更換居地。

   除了健康與衛生的困擾外,其實還有其他的問題:其一是老人認為當時水田(Denagan)在住地下方,工作時揹運貨物上下部落(Alan Barau)相當累與不便;其次是田地利用的時間相當長了,需要更大的耕地。

  光復後,國民政府陸續修築埔里至霧社、霧社至萬豐的萬大公路,公路位於伊那閣對岸的台地上,並開始有班車往返部落間。由於上述環境衛生、地形不適及耕地不足等因素外,再加上此一交通因素吸引,遂於一九五0年左右,又遷至現今之住地。

   下遷後,由於原台地植有松樹林,林相優美,國民政府重新立名為「松林」部落,現隸屬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戶數一百二十戶左右,人口約有四百餘人,族人個性謙和、熱情。


  如果比對兩造資料,以及我參閱的舊地圖資料,感覺在年代上好像是略有出入,不過整個脈絡對我而言至少比較清楚了,年代上就留待日後有無更完整精準的資料再來看了。

能高郡下駐在所紀念寫真帖內的イナゴ警察官吏駐在所(不確定是一代還是二代Inago駐在所?):

Inago警察官吏駐在所_能高郡下駐在所紀念寫真帖


二代Inago駐在所(イナゴ)位置:

TWD67
258451,2652274
海拔約1005m

*我們只是業餘愛好者,上面所述若有錯誤應該很正常,僅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