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u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2022_0416 太魯閣戰爭道路‧三棧溪偶區山

寫真來源:葉柏強老師收藏


寫真來源:拉法葉學院

太魯閣戰役地圖(局部)



沿途不少酒瓶、礙子

疑似戰壕、壕溝,不過照片拍不太出來

神奇的搬運車,以前為了開墾生活真的好厲害

沿途真的不少遺構,其實可以好好研究,也期許有人繼續推進

  透過上面那張太魯閣戰役地圖,可以清楚看到三棧溪的加灣社曾被日軍推進過,若再看蕃地地形圖,這條戰爭道路後期應該變為隘勇線,虛線的終點已經可以大致掌握三棧南溪各太魯閣族舊社。蚯蚓曾經參考台大紀錄來到這北加禮宛山北稜的虛線終點,也提及有道路跡,不過研判他們是沒走到斯莫丹巴魯社的主要家屋區。

  前幾天跟光承聊,他說彼得洛烏嘎以及族人說要去斯莫丹巴魯社要越過九條稜線才能到,推測應該就是走蕃地這條路一路過去,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人去了,路肯定也荒的差不多。說到彼得洛烏嘎,我記得NIKI曾經去他家和一好他們喝湯,聽說就是從那邊山上下來的湯。之後,2012年我們還特地跑去花蓮參加彼得洛烏嘎的表演,不過我那時太嫩,對這些歷史並不了解,不然就可以趁機請教彼得洛烏嘎了。

蕃地地形圖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偶區山這個山沒有三角點之故,所以過往來走這條路線的人並不多,相關的探討也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條是太魯閣戰爭道路。是說雖然現在路上有新發現總督府圖根補點 [總圖補]近(03),然後還有一顆自然石森林點還沒找到,但來摸點的山友還是少數,畢竟這條路如果沒有獵人維持,一開始的植被其實很擾人難纏,如果不是對三角點很有愛,應該也不想特地來摸吧。

  偶區山這個山名也是挺莫名,我們去爬偶區山時,登山口的族人也不知道這山叫做偶區山,我查了一下,好像是經建版地圖時期才有這個山名。其實,如果取"加灣山"或許會更容易理解,畢竟,稜線上這裡就曾經是加灣社的領域。

  想爬偶區山也想很久了,因為很想驗證看看這條路還有沒有留下什麼殘跡?2022年在花蓮工作時,看到猩猩老師有約說要爬偶區山,想說如果工作順利結束也想多待花蓮一天一起跟上,畢竟跟猩猩老師在臉書上認識已久,但都沒機會一起爬山,這次終有機會,如果可以就要把握住了。

  這趟上山的夥伴有臉書認識的猩猩老師(以前我打星星,後來發現好像是猩猩?是這樣嗎?很沒禮貌XD),認識許久的素慧姐和羅大哥,第一次認識的立宴、鴻傑和鴻傑的朋友。我記得立宴下山時說要整理紀錄,本來想說他寫就好,但後來好像都沒下文?我也一拖再拖...是說我一來懶,二來也不太會寫這些脈絡,就貼地圖、古寫真帶過就好~~

  我們行程礙於時間因素,加上天氣其實不穩定,所以到了經建版標示的偶區山山頭後不遠即折返,本來想要再往前推進一點,看看是不是有古道岔路,不過時間不允許,也只能留待下回機緣,或是看看有沒有人想要繼續推進?不過,若只是想要到斯莫丹巴魯社,直覺上還是走北加禮宛山北稜過去是比較單純的。

  下面古寫真來源是出自柴辻誠太郎的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台史所有解析比較差的版本,我是買tony的電子書,裡面有翻譯,比較好理解,但裡面"加灣社"翻譯是錯的,文中的日文字寫錯導致他的翻譯(音譯)錯誤,所以當時不知道是在說哪個部落,後來才發現是在說加灣社。以下找了幾張古寫真做比對,但角度都不完全正確,因為現在植被密,只能找到相似角度參考,若是直接用google earth會更容易比對。

加灣社的展望

加灣社的展望,三棧溪出海口被擋到

加灣社的展望,特寫三棧溪出海口

看三棧溪上游

看三棧溪上游,可看山的稜線對照

遠望原野

遠望原野,沒找到古寫真那塊大石


沿途照片,就不一一描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